进入8月份,南方各级地方政策性储备企业轮换陆续开展,以新上市早籼稻的采购为主。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成交数据显示,8月以来,珠三角地区新早稻竞价采购价格上涨势头明显,目前采购价格稳定在2800元/吨之上,较去年同期高出20%以上。今年早稻行情确实凌厉,新稻价格高开高走,一直领涨其他品种。
如此高的价位下,市场对后市走势的预期开始分化,供需双方出现一定的僵持态势。尽管部分地区企业仍然加价收购,致使当地价格突破1.2元/斤,但大部分是“有价无市”。对于保持观望态度的市场主体而言,地方政策性储备企业的轮换动向是新稻未来行情的决定因素。从近年的情况看,各地的政策性储备需求已成为早籼稻的主要需求,由于各级地方政府有轮换任务,这方面需求可谓“刚性需求”。加上农发行计划投入的资金充足,一旦资金划拨到位,收储企业将“不差钱”,这成为了部分企业和炒作资金看涨的依据。
不过,早稻整体利空的供需环境并不支持后市大幅上涨,继续追高风险凸显。一方面,早稻供应量回升;另一方面,作为主要需求的政策性储备需求是相对稳定的,市场性需求又因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本而下降,因此市场粮源比较充足。
事实上,当前早稻价格已经处于供需双方“价格谈判区间”的上方临界点位置,意味着该价格水平满足了供应方的“心理价位”却挑战着需求方的“心理预期”。如果价格继续上涨,超出了“谈判区间”,便会出现部分地区供需双方的僵持状态,无法进行交易。从这个角度看,价格将向有利于需求者的方向变化。对农户而言,当前价格补偿了成本的上涨损失,并能够达到剔除通胀水平后的去年亩均收益水平。当然,市场不会保证有稳赚不赔的行当,商品的成本不能决定“价格”,但却影响其“定价”,尤其是最低销售价的制定。定价不是价格,定价反映单方的意愿,而价格是双方博弈的均衡。至于这个定价最终是否能被市场接受,就决定于供需双方的谈判地位了。
现阶段国家粮食市场已开始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,农民的谈判地位大为提高,因此种植成本上涨的压力很大程度上通过价格转移到需求方身上。当前早稻的收购均价上升到1.18元/斤,快接近1.2元/斤,已经满足了农民对成本上涨的诉求,大部分农民认为“收购价格达到了预期值”。对供给方而言,如果需求者接受,价格自然是越高越好。但从当前双方僵持的态势看,需求方对这样的高价显然已表现出迟疑。他们的预期实际上包含了对各种因素的评估,是需求方的“心理价位”。虽然有部分客户“觉得”价格还会上涨,但却没有真正地入市行动,就像人们经常在说楼市会跌,但不会轻易抛售一样,行动才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表现。